home 首页 child 企业动态 child 内容详情

895项目|起步于张江民房,造过国产大飞机,他们要普及平价“打飞的”

2023-09-04

时至今日,容亿投资高级合伙人赵炬仍然记得第一次见团队的情景:在一间毛胚民房里,一共只有三四个人,御风未来两位创始人谢陵与刘十一,给他试飞了原创发明和手工制作的无人机原型机——旋翼可以收放的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之后赵炬给团队投资了第一笔启动资金。


之后的几年,在对国内所有eVTOL企业进行研究,并对整个行业进行了充分调研和测算之后,他决定再次出手投资御风未来。


如今御风未来首架机已下线,累计融资额达1.5亿元,在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均设有研发、制造、试飞等多个基地

而在外围,随着电动化从汽车行业蔓延到航空业,近几年国内掀起了一波eVTOL创业热潮。2023年之后,eVTOL企业过亿融资的新闻也不鲜见,多家eVTOL整机公司相继将研发推进至全尺寸阶段。虽然赛道已热起来,但eVTOL产业依然处在早期阶段。在头部阵营中,创始人的背景出身、选择的技术路线、以及变现路径都不尽相同。就像是在穿越一条长长的黑暗隧道,大家都看到了洞口的微弱亮光,各自凭着感觉摸索前行。


御风未来的特点在于:创始人来自中国商飞C919的技术团队,是从民房起步自力更生过的创业者;坚持走核心技术自研的路线;是极少数有自我造血能力的eVTOL创业公司。


御风未来另一位投资人、天善资本管理合伙人丛真表示,eVTOL这个行业是个长坡厚雪的领域,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年八年都很难大规模商业应用。他选择投资御风未来,因为看好其拥有脚踏实地“打硬仗”的能力,更有机会爬过这条“长坡”。


到底谁才是那个能穿越黑暗隧道的人?现在没人能下结论。在奔向这个能改变人们出行方式的万亿赛道早期阶段,值得细看每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的战略判断与前进脉络。


御风未来创始人兼CEO谢陵在895创业营第十二季Demoday路演




创始人来自C919,起步于民房,

获明星投资人青睐


早在2015年,当时谢陵与刘十一的想法很简单,想做一款全世界飞得最远最久的电动垂直起降无人机。


说干就干,两个人在张江租下一间每月只要1500的房间,开始设计飞机。2015年4月21日上午10点15分,谢陵用手机拍下了一张飞机构型设计草图,这是他和刘十一共同发明,这张设计图此后一直被保存在谢陵的手机里。


△最早的飞机构型设计图(左)和刘十一(右)


“我们一直在琢磨,什么样的飞机构型是性能代价最小的垂直起降固定翼解决方案。经过计算仿真和分析,在倾转旋翼、尾座式、复合翼等众多方案之外,我们第一次提出了可收放旋翼式垂直起降固定翼的构型设想,我们认为这个构型可在有限的电池能量密度条件下实现垂直起降和最远航程。”谢陵说。


谢陵收藏的另外一张珍贵的照片,是经过一年多准备、开始着手制作原理样机时的留念。“那时候条件很艰苦,我们两个人既要画图、画电路板、写程序,还要通过网上找加工,买元器件手工打螺丝把飞机做出来。”


好事往往多磨,他们很快就遇到了新挑战。当时的无人机多用开源飞控,能选择的对应构型中,完全没有两人全新发明的构型。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必须从头开始,自主研发做飞控。谢陵和刘十一敲下了第一行飞控代码。


彼时,他们并没有想太多,只是坚信凭借技术创新能做出突破性产品,于是决定从商飞辞职。“来自商飞C919的他们,创业决心非常强烈,自己不发工资给团队发工资,非常不容易。”谢陵与刘十一的决心与热情,打动了容亿投资高级合伙人赵炬,赵炬本人具有超过10年无线通信终端企业创业经历,他在2018年和2022年两次出手投资御风未来。


△2018年,谢陵在户外试飞场景


虽然早在2016到2017年,谢陵和刘十一就想过做大的载人垂直起降飞行器,无奈当时的政策、资本、产业环境都不太成熟。于是他们才决定从小飞机开始,可以很快找到市场并获得收入。


直到2020年,他们认为时机到了,于是两位快速分析和调研,着手设计缩比验证机,终于在2021年5月缩比验证机首飞成功。


同样也是在2021年,国内eVTOL的赛道开始热了起来。御风未来也开始遇见其它eVTOL创业公司,以及对eVTOL赛道感兴趣的投资人。


这是御风未来A+轮投资人、天善资本创始人丛真算的一笔账:就简单拿直升机来说,便宜的三千万,多坐几个人的就要六千万,而且国内还没法造出最顶级的直升机,只能靠(进口)买。直升机飞行员的工资也很高,这都导致飞行的价格压不下来。而现在,eVTOL 可以完成直升机的所有任务,同样量级的价格甚至可以低至 1000 万元以内,它还能自动驾驶,把飞行员的成本也省掉了。


在创立天善资本之前,丛真是经纬中国合伙人,深耕于早期投资,成功发掘并主导投资了包括饿了么、瓜子二手车、有赞等多家知名企业。


丛真算的账换句话来说就是:随着新能源电能在航空业的应用,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的日渐成熟,eVTOL可以把人们带入平价“打飞的”的未来。


试想一下,几年之后,综合运营成本是直升机的15%左右、安全性提升两个数量级、噪声下降100倍的垂直起降飞机会给出行和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


如今,不只是御风未来,国内多家eVTOL都宣布,要把短途空中出行的费用降至跟出租车量级的水平。


风口已来,市场在等着安全、舒适、便宜、快速的eVTOL飞起来。



自主研发,全国产化,

国人坐得起的eVTOL


按照航空业的发展规律,谢陵并不认为eVTOL是一个靠资本驱动的行业,也不是用户需求驱动的赛道,而是一定由技术驱动变革到来。


在技术路线上,有些问题几乎在行业内达成了共识,比如能源上采用纯电,还比如eVTOL和飞行汽车是两回事。另外还有一些问题是没有定论的,比如以下几个问题。



①选择什么类型的构型更有优势?


如今,市场上主流的eVTOL基本是采取了复合翼和倾转旋翼。


谢陵认为,eVTOL现在还处在早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先要让老百姓相信eVTOL是安全的,其次再做到同等安全性下的最低成本,这个行业才有可能成。eVTOL的运行场景大部分在低空低速飞行,特别是城市上空,高大建筑密集,特别容易受到风切变和紊流的影响。复合翼构型拥有更多的控制自由度,在抵御城市复杂气流干扰具备更大的优势;如果巡航过程前方出现了障碍或者发生了其他紧急情况,复合翼随时可以通过升力桨让飞机悬停,保障飞行安全。


“御风未来M1复合翼有20个旋翼,即便任意三个旋翼损坏都可以保证飞机安全降落,遇到障碍可以瞬间停下来。”谢陵表示,综合考虑安全、成本、速度三要素,御风未来选择了复合翼。


△御风未来M1的二分之一模型机亮相上交会


而采用倾转旋翼的部分企业认为,eVTOL一定要用倾转旋翼保证飞行速度,其它问题能在发展过程中被优化或解决。


②飞控系统是否一定要自研?


有人说,国产大飞机C919的飞控系统也没自研,为什么eVTOL一定要自研飞控系统?采用国际成熟供应商是不是更安全?


对此,谢陵表示,首先C919的飞控系统核心算法(控制律)也是自研的,这个与飞机的气动、结构紧密相关,而国际供应商提供了能够更快获得适航的软件和硬件。在ARJ21和C919之前,国内的航空产业主要是为军机服务,民机适航的审查经验、人才和供应链都比较缺,采用国际供应商能更快速、更稳妥造出国产大飞机,也能带动国内民机供应链的发展,给国内的航空产业带来适航的理念和方法论。“当然也给局方带来了丰富的审查经验,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人才,我和刘十一都受益于此,这些为我们国产自研飞控系统通过适航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谢陵还特别讲到的一点是,传统飞机和eVTOL的飞控系统差异很大。


首先,大多数传统的固定翼飞机或者直升机这种成熟构型的飞机,飞机的最终决策者是人。即使所有计算机控制系统都失效,还可以通过飞行员控制飞机。而eVTOL属于全新构型飞机,其飞行位置和姿态的控制部件远远多于传统飞机:比如传统固定翼,飞行员通过操纵驾驶杆盘和脚蹬,控制升降舵、副翼和方向舵分别控制飞机的抬头、滚转和偏航,但是像御风未来M1这种飞机,它有20个电机和12个舵面,数量远超传统飞机,飞行员已经无法纯手动操控,必须依赖计算机控制才能稳定飞行,因此对飞控有着极高的安全性的要求。另外,eVTOL作为智能化的飞行器,飞控除了承担传统飞机的控制律实现的功能,还需要实现自动驾驶、飞管甚至飞行员的功能。


其次,既然已经有了计算机控制,那么飞机的总体设计和结构设计,可以充分发挥飞控的能力,使得飞机的总体性能和结构效率获得更优的结果。比如说,振动较大的地方,不需要增加重量来提高刚度,而是可以通过飞控滤波、减缓和压制振动。


此外,飞控也跟汽车的自动驾驶一样,可以通过不断的搜集飞行器的数据,进行迭代和优化,以达到更加安全和智能地飞行。


因此,谢陵判断,具备飞控自研能力对于主机厂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在成本和研发适航周期都能够满足需求的前提下,我们也欢迎飞控电子供应商和我们一起合作研发。除了前面讲到的自研的必要性之外,作为C919飞控系统研发参与者,自研飞控过适航也是我和刘十一的理想和情怀吧。”


△御风未来M1首架机


目前,涉及电池、电机、电控等电动系统,御风未来已经全部实现了国产化。“近年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极具优势,尤其是电池、电机和电控三电技术,我们利用自己对航空安全的理解,与中国本土供应商合作研发做出满足航空安全需求的三电系统。”谢陵表示,现在核心技术国产化具备条件。并且,只有实现国产化,普通人才能用得起。


此外,在飞机的“骨架”和“皮肤”上,即飞机的机身复合材料上,御风未来M1也是使用全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



③商业化场景,既载人又载物可行吗?


谢陵认为,eVTOL载人的适航审定需要较长的周期,在此之前,作为创业公司需要“高筑墙广积粮”,在资源上保持一定冗余以对抗各种不确定。


因此,御风未来一直注重保持自我造血的能力。在创立御风未来之前,谢陵及其团队已经在工业级无人机领域取得了成绩,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应急消防、国土资源、能源设施巡检等领域,每年为公司创造数千万的现金流。


除了保持旗下工业无人机业务持续增长之外,在获得载人适航许可之前,他们也会将eVTOL飞行器尽早的推向市场,积极拓展在消防应急、特种物流等特殊应用领域。


△御风未来M1载货能力


在谢陵看来,非载人的应用除了贡献收入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价值:这些早期在低风险领域的实际场景应用可以积累和验证大量的飞行数据。“eVTOL是一种新型飞机,民航局对于eVTOL达到什么标准才能载人这件事是需要时间探索的。我们先载物后载人,先在一个低风险的环境和场景下运行,用实际飞行数据来证明我们的安全性是被民航局专家认可的。举个例子,我现在有1000台用于载物的飞机,每年飞行2000个小时,连续5年下来就是1,000万累计安全飞行小时数,这还不够证明我的安全性吗?”


谢陵认为,核心技术自研,走全国产化路线,把性价比做到极致,并先在市场中有收入,是“爬长坡”的关键所在。“现在回头去看,谁能想到比亚迪2003年才开始造车,2008年才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前面做好了,后面的速度会很快。”


△御风未来发展历程



3小时车程变30分钟,

弯道超车中的长期备战


御风未来今年3月在上海下线的M1,5座载人设计,可飞行250公里,巡航速度达到每小时200km。目前,经过近半年的各项地面测试,M1接近可飞行状态,不久将择期首飞。


△御风未来M1首架机正在进行地面测试


按照M1的速度来算,从上海临港到张江,上下班开车来回近3个小时的通勤时间,会被减少至30分钟。这一数据,令不少长三角跨城上班的人感到兴奋。


在载人的阶段设计上,eVTOL企业在应用场景上多数很务实,基本是分为几个步骤来实现:第一阶段主打城市之外的低空旅游,第二个阶段在城际之间来回飞,第三个阶段才是市中心到其它地方的场景。


进入2023年之后,创业者更为脚踏实地。“现在大环境变了,像过去那种对标美国公司、高举高打融资十几亿美金的故事已经很难再出现了。拥有自我造血能力的公司才能走得更从容。”谢陵表示,御风未来从一开始就是走国产原创路线,未来两三年必做的两件事之一便是提高收入,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


△ 御风未来获895创业营第十二季Demoday路演冠军


另外一件必做的事情是:将M1尽快投入市场。行业内有人乐观估计,最快 2024年底中国就会有货运的 eVTOL 型号拿到适航许可,那会是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谢陵看来,eVTOL技术整体还在探索阶段,现在全球的eVTOL各国玩家处于同一起点上。“正如在飞机和汽车刚发明的时候,产品形状并不统一,当前的eVTOL赛道也是如此,每个eVTOL企业会根据自身的技术路径和商业逻辑决定产品构型,商业模式也有待探索。”


人们在期待的则是,国内涌现的eVTOL企业,在空中出行领域重演智能电动汽车在全球弯道超车的奇迹。


那时,更聪明、更强大、更便宜的载人小型智能飞机,改变的不仅是交通,还有产业格局与生活方式。

其他活动
  • 2024-09-20

    895项目|御风未来完成超2亿元Pre-B轮融资,深度布局两大湾区

    了解更多
  • 2024-09-11

    投资企业动态丨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可复用火箭十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任务圆满成功

    了解更多
  • 2024-09-10

    专注卫星激光通信光传输链路方案,聿凡领光获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了解更多
up